不砸破学校专营权,学生餐就挡不住“蛆虫宴”

不砸破学校专营权,学生餐就挡不住“蛆虫宴”

文 |  冷眼观天

宁波余姚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绞肉机里蠕动着蛆虫的画面,将永远留在现场家长的记忆中。

5 月 23 日下午,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

余姚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显示,当日,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小学部)家长陪餐时,家长进入食堂后厨发现一绞肉机内有蛆虫。经初步调查,家长反映情况属实,系该绞肉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

---

家长们偶然的一次踏入学校食堂后厨,就发现了问题。但绞肉机里的蛆虫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是在一次次疏忽、一次次敷衍中慢慢滋生的。

正是因为如此,从湖北鄂州学生呕吐腹泻的早餐,到一个面包也要收 2 毛钱回扣、四川绵阳某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元,再到黔南州过期植物油煎炸出的食物,2025 年曝光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清单,读起来像一份腐败与失职的解剖报告:蛆虫活在绞肉机里,蛀虫藏在管理制度里。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源,在于多重制度性漏洞的叠加效应。

首先,监管体系呈现 " 外紧内松 " 的典型特征。虽然实行 " 校长负责制 " 的表面设计,但实际运行中,校长们往往将精力倾注于应付检查的表面功夫,而非实质性的食堂管理。

湖北鄂州食物中毒事件中,同一家问题企业为四所小学供餐;四川绵阳案例中教职工餐与学生餐的质量倒挂,无不揭示 " 校长负责制 " 在实践中已异化为 " 校长不负责制 " 的荒诞现实。

其二,供应链管理存在严重漏洞。集中招标采购的本意是确保质量,却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利益输送的温床。

监督机制的失效更为触目惊心。家长陪餐制度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毕竟不能要求家长 24 小时驻守后厨;" 明厨亮灶 " 的电子监控设备成了摆设。再完善的制度设计,若缺乏有效执行,终将沦为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但最为根本的是,市面餐饮企业面对的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残酷市场,一条差评就可能让门店门可罗雀。

而校园餐饮市场并非自然形成的市场竞争领域,而是通过招标、承包等行政手段划定的 " 特区 "。

资质审查流于形式,关系户轻松斩获承包权,校园食堂俨然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 " 自留地 "。

与市面餐饮企业时刻面临生存危机不同,校园食堂经营者安享垄断红利。学生没有选择权,家长缺乏监督力,校方囿于利益纠葛选择沉默。设备清洗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在 " 铁打的营盘 " 面前,所有底线都成了可以打折的选项。

遗憾的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校园食品安全的管理思路,不客气说是逆市场的。

一些地方以 " 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 为由清理校园周边小卖部,看似在解决问题,实则是在加固问题的根源。

此类治理逻辑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把市场自发形成的小规模餐饮供给视为威胁,却对学校食堂的垄断性经营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

这种 " 砍掉手脚保躯干 " 的做法,非但不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反而会进一步恶化校园餐饮生态,最终让学生的饭碗被锁死在更封闭、更缺乏监督的垄断体系中。

校园周边小卖部的存在,本身就是学校食堂垄断经营的副产品。

当一所学校通过行政手段将绝大多数学生的就餐需求锁定在自家食堂时,周边餐饮市场自然只能承接极其有限的需求,这注定了周边难以孕育出成规模的餐饮店,只能容得下投资小、门槛低的小卖部。

小卖部之所以普遍呈现 " 低小散 " 的特点,不是因为经营者不想提升,而是因为学校食堂的垄断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可能。

当管理者将板子打向这些小卖部时,真正的病灶却被完美地保护起来。关闭小卖部看似在 " 净化 " 校园周边环境,实则是在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的垄断地位,当学生彻底失去周边就餐选择后,食堂经营者将更加有恃无恐。

如此治理方式将带来三重恶果:

其一,食品安全风险不是被消除,而是被集中。

当所有学生就餐需求都被赶进学校食堂这个 " 独木桥 " 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影响面将呈几何级数扩大。湖北鄂州四所小学同时食物中毒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

其二,监督制衡机制被进一步削弱。

小卖部虽然规模小,但至少构成了某种形式的外部压力;当它们被清理后,食堂经营者将彻底失去这种来自市场的 " 威慑 "。

其三,餐饮多样性被扼杀。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饮食需求和消费能力,小卖部的存在至少提供了某种补充选择;当这条补充渠道被切断后,那些不适应食堂饭菜的学生将陷入 " 不吃饿着,吃了难受 " 的两难境地。

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食品安全事故更多集中在中小学阶段。

高校通常引入多个食堂形成内部竞争,而中小学往往将食堂整体外包,形成事实垄断。

大学生具备更强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集体投诉、网络曝光等维权手段形成有效制衡,外加外出就餐、外卖点餐等替代选择,共同构成了对高校食堂的质量倒逼机制。

大学附近,往往催生出一条甚至数条餐饮一条街,众多餐饮商家的进驻,让学生有了更多用脚投票的空间。

反观中小学,学生既无选择权又缺乏维权能力,家长监督流于形式,学校之外再无成规模的第三方供给,使得中小学食堂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区。

竞争机制的缺失,正是中小学食堂经营者敢于懈怠的制度性根源。

食品安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市场机制失灵时,缺乏竞争压力的经营者就会降低标准、漠视质量;学校自律缺失时,没有外部监督的封闭体系必然滋生懈怠与腐败;行政监管乏力时,流于形式的检查与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三重困境相互交织、彼此强化,市场无法自发调节校园餐饮的垄断格局,学校内部又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机制,而行政监管则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与执行成本,最终形成了一个看似人人有责、实则无人负责的 " 责任真空带 "。

在此,我有一个建议:校园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突破 " 学校专断 " 的传统思维。

现行模式下,学校既是教育主体又兼任餐饮管理者,这种双重角色往往导致专业监管缺位、利益纠葛难断。

改革方向可以考虑引入 " 管办分离 " 机制:由教育部门制定营养标准和安全规范,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餐饮管理公司运营,同时建立由家长代表、营养师和卫生部门组成的第三方监督委员会。

家长监督委员会可随时抽查、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建立 " 专业运营 + 多方监督 + 阳光招标 " 的新体系,让校园餐饮回归服务本质。

改革从不是请客吃饭。它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打破这个封闭的 " 特区 ",让专业餐饮企业通过充分竞争获得经营权,让学生和家长掌握真正的选择权,让阳光照进招标、采购、监管的每一个环节。

垄断不破,蛆虫不止;铁饭碗不砸,干净饭菜永无归期。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wvpay.cn/toutiao/56905.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