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作者 | 张旦珺

编辑 | 江江

艾伦在去年离开了金融行业,原因是 " 收入太低 "。

他曾在上海某老牌券商做分析师,作为上海本地 "985" 的硕士毕业生,艾伦在 2018 年开始工作。

虽然艾伦一入行就遇到了大熊市,但按照当时普遍的职业发展路径,券商分析师在工作两三年后年薪能达到 40 万,而五年后,成熟的分析师可冲刺百万年薪。

如今,五年节点已经到了,艾伦的月收入变成了四位数。扣掉社保和公积金,一个月到手只有 6000 多元。上海的生活成本不低,艾伦感到难以为继。

分析师的薪资与创收高度挂钩,艾伦告诉盐财经:"2021 年下半年,排名前 50 的券商佣金加起来,半年可以创收 100 个亿,(但)现在基本上是以前的 1/3。"

投行部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深圳某券商投行部门工作的林华对盐财经表示:" 基本上年终奖都没有了。"

金融行业的降薪现象大约已持续三年之久。以高薪闻名的两大券商中,中信证券的人均年薪从 2021 年的 94.7 万下降至 2024 年的 77.98 万,中金公司从 116.72 万下降到 64.26 万,接近腰斩。

各大券商 2024 年人均薪酬 / 图源:界面 . 新闻

在多数人眼中,金融仍是一个高薪行业,但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却大为不同。行业正在改变,而变化会带来压力,那些曾经接受过良好教育、站在打工人薪酬金字塔顶尖的精英人士,和所有在经济下行中遭受冲击的劳动者一样,面对着降薪、裁员带来的生活断裂,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难以预测的时代里,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01 人到中年,我被裁员

如果文字有颜色," 金融 " 一定是最高饱和度的 " 金色 ",闪光、耀眼。就像电影《华尔街之狼》展现的那样,人们对金融行业的想象总是伴随着小镇做题家的逆袭叙事、夸张的炫富事迹,甚至还有令人侧目的桃色新闻。

但如今,这层金色正在褪去,露出内里的斑驳。

" 上学的时候知道金融行业很挣钱,就杀进来了。"2009 年,丁茂大学毕业,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大厂的概念,金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行业。

2009 年,金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行业 / 图源:《平凡的荣耀》剧照

十几年摸爬滚打在一级市场里,丁茂也过上过好日子。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后又出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接着是 2018 年," 双创 " 入选年度十大经济流行语。一时间,社会上浓厚的创业风气带动了投资市场。

" 那时候房价每年都涨,招人也很火热,到处都缺人。投资公司多,市场上的钱多,创业的人也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丁茂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头十年。

和所有人预期的那样,他完成了毕业、工作、升职加薪。他自称 " 农村里出来的 ",在深圳一路打拼,进过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做过 PE(私人股权),也做过 VC(风险投资)。尽管从事的是投资研究,不做具体 " 业务 "(销售类事务),但升到投资总监后,丁茂的月薪达到了 3 万元。

一份体面的工作,让丁茂在一线城市站稳了脚跟。但从 2019 年开始,他体验到过去从未有过的波动。最直接的信号是募资变难了。

据丁茂介绍,国内 PE、VC 机构的募资对象,一般是身家几千万到一两亿的 " 中小老板 ",更有钱的,通常更愿意自己成立投资机构。

但近几年," 中小老板 " 的投资偏好渐趋保守,他们或退休或出国,甚至直接将公司关门大吉;加上过去不少投资机构收益表现不好," 把牌子做砸了 ",导致市场上流动的钱越来越少。

" 我们这个行业,钱就是子弹,没有钱你干什么?"

一开始,丁茂的月薪从 3 万降到 1.6 万,再后来,他失业了。如今,他待业已有两年,还没有找到新工作。

中年职业危机也席卷着香港的金融人士

Amanda 在香港某大型金融外企工作,月薪近 10 万港元。今年 4 月某天,她被拉进一个线上会议,老板开门见山地告诉她:你被裁了。

中年职业危机也席卷着香港的金融人士

全球经济都在进入低增长模式,金融圈裁员愈发频繁,Amanda 算不上震惊,只是感到 " 有些突然 "。去年年底,她的公司就传出了全球性的裁员计划,目的是削减成本," 同样一个岗位,如果不是必须放在香港或伦敦这样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它就会把这些岗位转移去印度、马来西亚 "。

Amanda 的孩子刚出生不久,此前,她在网上热衷晒娃,接到裁员通知后,孩子的身影在 Amanda 的社交账号上渐渐消失,她开始记录重新找工作的日常,从 " 母婴博主 " 直接变身 " 职场博主 "。

再度赤手空拳地求职,她才发现,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严峻。Amanda 作为在香港金融圈奋斗十多年的精英女性,裁员的落差、再就业竞争的残酷,还有对未来选择的迷茫,全部涌上心头。

02 变化在加速到来

紧缩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候。通常来说,它不会在一日之内突然降临,但会有某些节点,让人们在回忆时十分清晰。

在投行工作的林华是 "95 后 ",他说,没能赶上最好的时候。

林华主要负责 IPO 业务," 最好的时候 " 指的是注册制刚实施那几年。不同于过去通用的核准制,注册制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审核部门不再对企业投资价值做出实质判断。

2019 年 3 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 年 6 月,《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开始。

双创板块的注册制试点带来了 A 股 IPO 市场的阶段性扩容,各大券商也招兵买马,储备人才。根据财新报道,2019 年前数年,证券行业登记在册的保荐代表人维持在 3000 多人,到了 2020 年,这个数据翻了近一倍,增加至 6393 人。往后数年,保代人数不断攀升。

情形在 2023 年下半年急转直下。

2023 年 8 月,A 股大跌,上证指数失守 3200 点,证监会随即发文提出 " 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 IPO 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这一背景下,A 股 IPO 数量与募资金额大幅下降,2023 年,A 股 IPO 数量从上一年的 428 家下降至 313 家,到了 2024 年,IPO 数量仅为 100 家,募资总额同比下降 81.11%。

截至 2024 年 8 月 27 日,自 2023 年 8 月 27 日以来,共计 128 家公司发行上市,同比减少 294 家,降幅为 69.69%,图为 IPO 终止企业情况对比 / 图源:大象研究院

林华理解这样的救市政策。在投资热情总体不高的情况下,IPO 融资会分流二级市场的资金,扩容则加剧了中国资产估值的下行。

" 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整体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他说。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底,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为 5414 家;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9 日,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共 5416 家。

投行项目减少,林华的收入也一并缩水。但比起降薪,更令人精神紧绷的是裁员。

林华表示,过去业内个别券商每年保持着 5% 左右的 " 优化率 ",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上升,个别部门达到了 15%。

职场人似乎都难以避免 " 市场火热—企业扩招—市场紧缩—企业降薪、裁员 " 的行业周期,但如果说丁茂经历的周期时长是十多年,林华只用了不到五年,变化在加速到来。

艾伦称得上审时度势,他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与地产相关。2018 年毕业时,他判断房地产行业趋势见顶,转而选择了金融,成为一名券商分析师。

在券商机构里,如果说投行是 " 做项目的 ",那研究所就是 " 讲故事的 "。研究所的工作要求分析师们一边静下心来做研究,撰写专业研报,一边与人进行社交,去基金公司上门路演。他们游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方之间,维护资本圈里的人脉,换取消息。

研究所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客户机构(主要是基金公司)收取佣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券商席位进行交易时,需要向券商支付手续费。这部分佣金会按照一定比例支付给提供了研究服务的研究所。

因此,券商研究所的创收与市场公募规模高度挂钩。随着市场交易量的不断下降,可分的蛋糕也不断缩小。

艾伦表示,在 " 正常 " 情况下,分析师的年终奖水平是 8 — 12 个月的月薪。2023 年,他的年终奖砍半,到了 2024 年," 基本上没怎么发 "。

根据 Wind 数据,2024 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 67.74 亿元,较 2023 年同期的 96.74 亿元下滑 29.98%

券商佣金率的下降,使得券商分析师的收入再度下滑。2024 年 7 月 1 日起,《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一方面调降了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的上限。

艾伦说,在部门内,他属于 " 走得晚 " 的人,此前近一半人已经离开。大家的去向各不相同,但下一步到底要怎么走,没有人能说得清。

03 积极的信号出现了

2025 年 4 月,各大券商财报陆续发布,多数的净利润实现了增长。向好的业绩之下,人员却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从 2022 下半年到 2023 年、再到 2024 年,券商行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2024 年一整年,数字从 35 万下降至 33.14 万,约有 1.8 万人离开了券商行业,降幅约 5.1%。

2024 年部分券商合并人员变化数据,2024 年一整年,约有 1.8 万人离开了券商行业 / 图源:界面 . 新闻

不少头部券商减员凶猛,如中信证券在去年减少了 1389 人,国信证券减少 1259 人,广发证券减少 1113 人。

艾伦表示,他最后在金融行业的那两年," 这个行业对新人的门槛要求近乎苛刻 "。他转行去了区块链行业,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尽管对人才要求也在变高,但不至于卡得过于严格。

他的前同事们,一些跑去香港做金融,一些像他一样转了行,还有一些人从大券商跑到小券商——市场上仍有部分券商选择逆势扩张,它们开出更高的薪资吸引人才,在特殊关头用烧钱的方式烧出行业内的一席之地。但艾伦对此并不看好,他认为,未来,券商的合并是趋势," 蛋糕在萎缩,但还有很多人在里面卷,卷到最后大家都出局 "。

丁茂已经超过了 35 岁,年龄成了他求职路上的最大障碍。" 干投资的人啥都会,财务也会法务也会一点,学习能力也很强。" 丁茂说,但 35 岁以上,基本没有人愿意给你机会了。

失业在家的日子里,他目睹许多同龄同行人在尝试转型,做自媒体的尤其多,还有人卖起了网球服。这些人中不乏顶尖高校毕业的精英人士,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 " 脱下长衫 "。

在香港求职,"35 岁门槛 " 不是一个显性问题,但 Amanda 也有自己的焦虑。

《蔷薇风暴》剧照

前些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猎头给她发消息,询问是否有意跳槽,涨薪 25% 是起步条件。现如今,猎头的招呼消失了,轮到她反过来主动求问。

她告诉猎头,自己预期的月薪是 8 万港元,比她现在的工作减少了约 1.5 万。但猎头告诉她,有人条件和她类似,过去月薪是十三四万,报的预期薪水却比她低。

" 好卷 ",求职市场上的竞争,超出她了的想象。尽管不太甘心,听了猎头的建议,Amanda 还是把预期薪水再往下调了一档。

如今她 30 多岁,到了父辈成家立业、安稳度日的年纪,却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是应该主动出击,还是应该先蛰伏几年,找一份低薪工作做着,等周期过去?

" 这么漫长的 career,到底该怎么办?"Amanda 认真地发问。30 多岁虽然不算年轻,但人的职业生涯似乎才刚开始,未来还有 40 岁、50 岁,到时候,她又会在做什么?为了迎接自己的 40 岁、50 岁,她又应该做什么?

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从来都不准确,今天要做预测又比过去更加困难。不连续性,可能会成为人们在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 ·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 在 21 世纪,‘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

他认为:" 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

金融人正在经历的阵痛,或许只是这个剧变时代的缩影。

在旧的故事逐渐瓦解,新的故事还没有完全构建之前,一切只能靠个人去亲身探索。好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

行业内,积极的信号在出现。2025 年第一季度,DeepSeek 概念为首的人工智能板块提振了股市行情,投资信心获得了一定修复。Wind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 A 股市场总成交额为 86.9 万亿元,同比增长 67.44%。

5 月 7 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日,央行宣布将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 5000 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3000 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 8000 亿元。种种支持性政策,体现了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

2025 年 5 月 7 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林华怀念以前的日子。过去做 IPO 项目,往往在项目上一待就是一年,为了真正地了解一家企业,他要亲身去到工厂,接触不同生产线的员工、研发人员还有中层与高管。" 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当时,他确信自己喜欢这份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旗下财经新媒体盐财经,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 11 期

-END-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顾芗 菲菲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wvpay.cn/toutiao/55124.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